行业新闻:借助新媒体,装置艺术可以在互动中给人启迪
此次带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海市蜃楼》来新疆,我首先希望它能带给新疆观众一种沉浸感。每个从外面进入展区的观众,都能对作品造成不同的影响,他们每个人都会创作出他们自己不同的作品,当他们看到地面上的“水”和“干涸地表”的时候,也会引发他们内心不同的思考。我们知道,新疆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我希望每一个进入这件作品中的观众走出去后,都可以去思考他们个人对水资源,甚至这个世界乃至整个自然的影响,引导新疆人更加爱护、珍惜自然资源。文/图本报记者吴美漩
提到艺术作品,记者往往有这样的印象,在布置讲究的大厅里,它们或是被高高挂在墙壁上,或是被小心地放置于玻璃展柜中。它们离观众那么近,又那么远,让人觉得艺术仿佛“神圣不可侵犯”,那么高高在上。然而,在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体验了一番美国艺术家丹·柯林斯(DanCollins)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海市蜃楼》(Mi-rage),记者对艺术作品的刻板印象得到了更新。
丹·柯林斯,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系艺术多媒体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他参展的作品《海市蜃楼》占地约60平方米,分为控制区和展区。当观众进入整个展区的大约25平方米内,他们脚下便会呈现出一个虚拟的“水池”。在这个“水池”上,观众或蹦、或跳、或奔跑,他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能使脚下的“水”发生变化。
当观众从“水池”上跑过去,“水池”中的“水”会现出波澜;当观众停留得久了,“水”会从脚底散开,慢慢露出干涸的“地表”……多么有趣的艺术作品,仿佛每个进入其中的观众,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脚底下那些“水”的优美线条,或聚或散,就是他们参与艺术创作的“画笔”。那么,丹·柯林斯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件作品,他对装置艺术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期待呢?为此,记者专访了丹·柯林斯。艺术引导思想并非海市蜃楼
记者:互动装置艺术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什么启发您创作了《海市蜃楼》?为了达成作品效果,您运用了哪些技术,希望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
丹·柯林斯:互动装置艺术(Inter-actionvideoillusion)类属于装置艺术的一种,但它所应用的材料已经从自然材料延伸至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包括录影、声音、表演、电脑以及网络,它们形成的合力,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鉴赏上,都能带给观众一种与艺术作品的交互感,给予观众新的感受和启迪。
自然界中的海市蜃楼现象,启发我创作了这件作品。2007年,这件作品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镇上的艺术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展览,通过这件作品,我想向人们表明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的人口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却在不断消耗水资源。尤其是人们越无限制地使用水,它将消失得越快,就好像海市蜃楼现象,水的可用性类似于一个幻觉,我们无法持续地接近它。
在这件作品中,我运用了交互式视频投影和动画技术。展区地面上所有的“水”和“地表”图形都由电脑生成,是由代码编写出来的。人在其中活动,展区顶部的红外线摄像头,便会把人在空间中的位置提取出来。这样,在展区内的不同位置,观众的不同运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展区内观众只能看见投影仪的光。这是因为,可见光帮助摄像头捕捉人体位置的时候,会干扰到投影仪在地面上投影的效果,所以,我采用了红外灯,它们的光不可见,但足以让摄像头去捕捉人体位置。
这件作品中的“水”和“干涸地表”代表两种不同的状态。在展区内,原本地面上有很多“水”,但是人进入其中,在这个空间待得越久,“水”就会越少,“地面”也更加干涸。这是为了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消耗,水源和干涸土地这两方面的关系。
我希望这件作品首先能带给观众趣味,让人们能够通过体验沉浸其中。比如在这个作品中,观众进入展区,通过和展区空间的交互,展区地面上这幅“水”和“干涸地表”的画卷会变得越来越漂亮、生动。而且,在展区内,每位观众不同的行为、姿势、活动,都会制造出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说观众也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通过形态各异的举动,他们也能够创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而这件作品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的,则是为了传达一种环保的理念,让人们在体验中领会到对大自然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进入这个展区中,不能待得太久,否则丰富的“水”退去之后,就会露出“干涸地表”,就像对资源的利用那样,任何人都不能过分地去利用资源。从抽象到具象,具象到抽象的思维
记者:您对当代艺术有着怎样的理解?装置艺术作品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与观众的交流和沟通?
丹·柯林斯: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注重观照社会现实不同,西方的当代艺术家更注重个人对世界的体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快乐或者痛苦,都会被赋予我们自己鲜明的特点之后,表现出来。
在2011年、2012年的时候,我参加了山西大同的国际雕塑双年展。在展览上,我展示了雕塑作品《旋转者》(Twister)。这件作品创作于1995年,运用早期的整体扫描技术完成。在2002年,这件作品又依靠新的高分辨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创作和修复,变得更为完善。它展示了在3D扫描中,4个摄像头从被扫描者的头部往脚上扫描时,被扫描者在旋转的状态。而当扫描进行到被扫描者身体一半的时候,被扫描者停止了旋转,所以雕塑的上半身呈现出人在旋转状态中的4个头和上身的轨迹,而下半身则是正常的人的形体。
借助高分辨技术、3D扫描成像技术,这个作品与真正的人体更为接近,能带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感受。而我想通过作品表达的含义也因此更为清晰:人是有自己思想的个体,他的下半身扎根于地下,而上半身则是灵活的,可以不受周围环境的驱使,不受拘束,相对自由。
还有《和成年人的对话》(Speak-ingadults),这件作品也是用3D扫描成像技术完成的。
在这件作品中,有一张向右倾斜的桌子和两把椅子,右侧的比较低的小椅子上坐着一个半米高的玩偶,这是我仿照我母亲的样子制作的,只是按照作品的比例进行了缩小。但在作品中,她就像个真人一样,眼睛看向作品的左侧,左侧的桌子和椅子也都随之变得很大。
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世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老了之后他的思想、精神会退化,会变得像小孩子。至于作品左侧较大的椅子上为什么是空的,这是因为我想表达一种“万物皆空”的理念。
这也是我对当代艺术的又一种理解,影像、雕塑等艺术作品可以借助新媒体带给人具体的、直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进入人脑后又会变成一种抽象的,直到最后“万物皆空”的概念。在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具象的事物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过程中,艺术家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作品,建立一座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沟通的桥梁。
我还记得,在马来西亚的一座庙宇里,我看到过一个环形楼梯。在这个楼梯的边上,绘制有佛从诞生起一步步修成正果的过程。这让我想到人在出生后就有各种欲望,类似于佛家所说的“贪、嗔、痴、慢、疑”,而随着人的一步步成长和修炼,他的欲望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他或者化为尘土,或者化为莲花,他的形象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却留在了这个世界上。这就是说,人是可以通过不断修炼,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而艺术家所能做的就是创作出一个个具象的艺术作品,来影响和启发人。丝绸之路的变迁,是新的灵感
记者:您此次来新疆参展,有什么样的感受,希望新疆观众怎样理解您的作品?新疆的哪些文化艺术打动了您,让您产生了新的创作灵感?
丹·柯林斯:除了非洲,我基本上在世界各地都参与过艺术展览和研讨。其中,我来过4次中国,但大多数时间我去的是北京和上海,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但首次来新疆,我却感到新疆的一切都大大超乎我的想象。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场馆规模和设施令人惊奇,不同的艺术作品的参与度也非常高,这些都让我觉得此行非常难忘。
尤其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建设,我原本以为新疆是一个比较与世隔绝的地方,可能和农村一样,所以为了此次展览,我还专门带来许多设备。但是来到这里以后,我却发现这里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乌鲁木齐市是个很发达的城市,它其实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你在这里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你需要什么这里也都能提供。我认为,乌鲁木齐市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可以说完全不输给美国的一些大城市。
此次带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海市蜃楼》来新疆,我首先希望它能带给新疆观众一种沉浸感。每个从外面进入展区的观众,都能对作品造成不同的影响,他们每个人都会创作出他们自己不同的作品,当他们看到地面上的“水”和“干涸地表”的时候,也会引发他们内心不同的思考。我们知道,新疆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我希望每一个进入这件作品中的观众走出去后,都可以去思考他们个人对水资源,甚至这个世界乃至整个自然的影响,引导新疆人更加爱护、珍惜自然资源。
我对新疆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乌鲁木齐市作为一个丝绸之路上的节点,它连接着西方世界和中国,那么,古往今来它是如何发挥自己作为一个信息桥梁的作用的?每天在宾馆里,我可以看到乌鲁木齐市城市边缘的那一座山(博格达峰),我甚至对那座山也很感兴趣,虽然我不知道那是一座什么山,但我想知道乌鲁木齐市是如何从古至今,一步步演变为今天这副样子。我想了解乌鲁木齐市它在信息方面、精神方面等非物质方面能带给人们的东西,想了解它怎样变成如今像北京、上海一样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我现在有一个作品,是沿着美国的科罗拉多河进行的。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就像中国的长江、黄河,它是美国西部的一条生命河,这条河贯穿了美国整个西部地区。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一些工具,从上到下,按照河水流经的顺序,为沿河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录一个影像,最后汇集成一个大的影像,来帮助人们理解这条生命河在不同河段,能带给人们的东西。
同样的,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自己可以重走丝绸之路。把丝绸之路从西安到乌鲁木齐的一个个节点进行影像的记录,让观众去重新感受这一条文化古道的文明。
人不应该仅仅坐在家里看电脑或者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真正应该去体验,去和自然接触,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展览前一周,我就来新疆了,去展厅为自己的作品布展,去工地为自己的展区做一些木架子。在美国,大型的超市里随处可见各种类型的木架子,也有精密的机器,可以随时为人们做出想要的木架子。但我没想到中国的工地上却没有这些,只有一些木板和锯子。但工地上的工人却能用这些简单的工具,为我做出一个脚架。
这就是说,美国的工人和中国的工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不一样的,美国人用机器按照规则做就好了,而中国工人却能及时想出怎么做,然后用有限的材料做出想要的东西。像这样类似的事物,我们是无法在书上读到的,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领悟。就像美国历史上很多推动变革的艺术家一样,我认为新疆艺术家应该通过一点点的创作去引导人们参与到创作中去。
丹·柯林斯,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艺术系艺术多媒体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他参展的作品《海市蜃楼》占地约60平方米,分为控制区和展区。?作品《和成年人的对话》。
观众在作品《海市蜃楼》中停留,脚下的“水”散开。
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专业的多媒体展示解决方案,包括项目策划、展示设计、硬件集成、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安装调试、售后维护等全方位服务。公司拥有200平方实体展厅可供客户参观体验。欢迎联系025-85497011,QQ:2355603310 ;公司总部地址:南京玄武区蒋王庙4号 玄武骥谷产业园(投石智能系统楼)。